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福州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暨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顺利举行
时间:2024-11-1211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福州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福州市鼓楼区西湖宾馆顺利举行。民政部原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陈越良,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敖澄华,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欧阳晓波,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鼓楼区委书记黄建新,鼓楼区区长杨辉,福州市民政局局长王振松,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郭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福州研究院院长郭海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文钊等参加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和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鼓楼区委书记黄建新等相关领导共同为田野课堂福州教学基地揭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致辞
冯仕政指出,“田野课堂”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而启动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楼区是福州的核心城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58次到鼓楼调研,就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个如何”重要指示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在福州市鼓楼区成立田野课堂教学基地,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积极行动,更是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鼓楼区委书记黄建新致辞
黄建新表示,十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将“三个如何”作为引领鼓楼发展的总纲领、总遵循,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经济社会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精彩蝶变。站在10周年的新起点,鼓楼区更加用心用情感悟“三个如何”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认识再提升、思考再深化、实践再出发。此次,鼓楼区设立“田野课堂教学基地”,将进一步借助高校人才、专业资源优势,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助推鼓楼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思路与举措,谱写校地合作新篇章,为鼓楼、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田野课堂福州教学基地揭牌仪式结束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闽江学院三校的20余名师生联合开展了为期5天的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在开展田野课堂教学实践之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田野课堂教学中心主任陈那波以《田野调研中的“望、闻、问、切”》为题开展讲座。除参与田野课堂教学实践的20余名师生外,福州大学和闽江学院的50余名学生也慕名而来参加了此次讲座。陈那波老师用“望闻问切”来类比田野调研的几个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强调这些方法在田野调研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同学们轻装上阵,在田野中了解社会、追求真知,丰富学术与人生体验。
讲座后,三校学生交叉组队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陈那波老师、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刘伟老师和闽江学院法学院张欢欢老师带队深入福州市鼓楼区汤边社区、大凰山社区、西湖社区进行田野调研。
1●汤边社区调研小组
调研内容:
小组成员深入福州市鼓楼区温泉街道汤边社区,围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展开实地调研。10月31日,汤边社区党委书记陈华丽向大家介绍了社区治理中的系列经验与做法,包括一端通办、建立数字化平台、打造“一刻钟幸福圈”等。11月2日,小组成员在汤边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了福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华林休养所,深入了解军休所在发挥退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军民融合等方面的相关情况;走访了温泉街道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详细了解了当地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深入了解该中心与温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深度开展的融合医养服务,满足了自理、介助、介护等不同等级的养老服务需求。11月3日,小组成员来到东汤小区、丰华苑小区和福圆花园,实地探访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需求满足方面的情况。
此次调研活动深入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团队通过参观、访谈和随机调研,全面了解了不同社区和服务机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践参考。
调研感悟:
这次调研让我深刻感受到党建引领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汤边社区,党建工作成为推动社区共治和服务创新的核心动力。通过参观汤边康养之家、华林军休所等机构,我了解到了社区如何依托党建建立起多方协作机制,推动居家养老和老旧小区改造等社会服务的落地。在电梯加装等问题的解决中,社区、法务特派员和居民自组织的共同努力,展现了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同时,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如“幸福通”和“一线呼叫”机制,极大提高了群众诉求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展示了现代技术在提升社区服务中的潜力。此行收获颇丰,是一次在田野中寻求理论与实际对话的生动体验。
——刘竞聪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2024级硕士生
在这次三校联合的调研中活动中,作为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在这几天的调研里,走进汤边社区,深入了解了“汤边特色”,学习了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优秀模式。并且通过每一次与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的走访交流,都能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民间智慧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这也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我的眼界,也锻炼了我的能力,收获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的深刻感悟。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才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裴传佳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2●大凰山社区调研小组
调研内容:
第二小组以“长者食堂·学堂”建设为主题,来到大凰山社区开展田野调查,与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物业公司职工、居民等进行了访谈和座谈。此外,小组成员还参观了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老一少活动中心等场所,观摩了高院公寓小区的业委会选举活动,与居民共同参与了长者学堂的无极球课程,并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了社区举办的“我的梦想”主题演讲会。
立足于大凰山社区,既对大凰山社区先进的治理实践和经验有了充分把握,更对社区长者食堂·学堂建设情况进行了案例研究。团队梳理了目前两所食堂的经营管理情况,项目的总体建设历程,以及食堂由配餐制向现炒现做模式转变的历程,学习了长者学堂的运行模式,并认识到了“长者食堂·学堂”长期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调研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参与到田野课堂的全过程中,在大凰山社区连续一周进行实地访谈,向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区骨干、普通社区居民等了解基层治理状况,见识到不同群体在共同的社区各展风采从而打造出一个标杆社区的群众凝聚力,在惊叹这里社区建设如此先进的同时,我更在不断总结实践带给我专业上的成长。当理论跳出课本与现实结合,在脑中孕育出的新知识不再抽象,变得更生动具体,比如在访谈中要怎么准确传达我们的问题?我们要怎么去表现出最大的亲和力得到访谈对象的信任从而得到最高效有效的信息?要怎么从专业角度识别社区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这也是这次的田野课堂带给我最大的成长。
曾学到一段话:田野中建立关系要用真诚去播种,耐心去浇灌,也需要与萍水相逢之人有真正共鸣的运气。欲速则不达。期待之后能更多地参与到田野中!
——王革 闽江学院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
这是我的第一次“田野课堂”,之前对田野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这次有机会参与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并和团队一起到基层社区调研走访,真的是学习到很多,其中领我感触最深的是和社区居民的交流。我们的居民访谈对象基本都是长者,在谈话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爷爷奶奶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和发展的积极参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座谈会的时候一位爷爷对我们说:“你们要常到基层来啊!”是的,亲身实践所带来的经验和感触是无法复刻的,要想学好、研好社科专业,多下沉到基层去是十分必要的。
——王丽姣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3●西湖社区调研小组
调研内容:
第三小组围绕“退休老干部助力社区治理”主题,实地走访了鼓西街道办事处、西湖社区居委会、社区内重点小区,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收集到翔实资料。调研组成员研究发现,作为西湖社区治理的典型案例,小区“红色业委会”的成功建立和有效治理不仅与毗邻西湖景区的地理区位、高素质的居民群体、业委会核心成员突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资源网络等个人优势相关,在其成功背后,更是形成了一套“完全自治(创收-自营-共治)”的有效模式,和“以人为本、互助友爱、集中民主、共建共享”等价值理念。对于周边其他小区,成员们也分组对小区内的物业、业委会、党支部成员及居民展开了走访调查,加深了对社区不同侧面的总体认识。
在调研中,组员们在学习中收获,收获中成长,每日及时整理所得信息,共同讨论,相互促进,在提高调研能力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退休干部在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价值和潜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
调研感悟:
此次福州西湖社区的调研之旅,让我对“退休老干部参与社区治理”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是社区领袖力量的发掘。闽发小区以罗书记为代表的一群退休老干部无私奉献,在退休后积极投身破除“黑帮困扰”的工作,带领居民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推动小区实现“完全自治”。这让我看到社区领袖在,尤其是退休老干部群体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宝贵的社会经验,能够为社区建设提供智慧和力量。
其次是社区治理模式的学习。闽发小区的“业委会+物业团队”管理模式,展现出社区治理的智慧。他们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居民需求,并通过调研、学习和实践,不断优化服务路径,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社区治理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活力。
当然,我也在其中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挑战。如何培养社区治理的后继力量,如何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突破现有困境,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位,需要有更多力量的加入和合作。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看到了专业的更多可能,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实务能力,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姚诗琪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2024级硕士生
非常有幸参与这次福州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福州大学的同学一同参与田野调研是一种独特的学习体验,深入了解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感受基层社区的活力与挑战。与组员互动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有效获取资料的方法,也通过与不同角色的对话和观察,让我对基层治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田野调查中,那种直面现场所带来的震颤是难忘的。总的来说,田野调研让我更加理解了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就像是街道办、社区、业委会、退休老干部、居民代表等主体之间的指导、监督、合作与冲突,对基层治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何祥葳 闽江学院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