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指出,中国人民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把人才培养始终放在办学、办院、办系的核心位置。在这方面,田野课堂改革是极具贡献性的创举,孕育着新的种子,孕育着新的希望。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扎根社会是社会科学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离开社会,社会科学就不是科学;不能回答社会所提出的问题,社会科学就是无源之水。社会科学必须深入体察社会、体察人生、体察社会的发展脉络。把握社会是建设社会、建设国家、造福人类的根本所在;而把握社会的关键在于走进社会、读懂社会、读懂人心、读懂民意。田野课堂抓住了这个根本,不仅对社会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把田野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面向全校,而且要走向全球,引领广大师生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体察社情、感悟人间冷暖,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人才全面发展的沃土、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沃土。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表示,田野课堂是我校贯彻党中央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要求,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体性改革、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田野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依靠田野,使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张力和创造力,帮助教育真正转向以“学”为中心。二是助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田野课堂实现“知识循环、人的循环、知识与人的循环”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从单纯注重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转向同时实现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变革。三是探索数字化时代下大学如何赋能,有朋辈可以交往,有专业可以综合,有组织可以依靠,在这个意义上,田野课堂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大学,更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大学在新时代的赋能内容和方向。四是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对社会的真切感知中,拓宽眼界、增长本领、树立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未来,田野课堂要进一步夯实“三个加强”“两个连结”。一要进一步丰富田野的形态,二要进一步丰富田野课堂产出,三要进一步丰富田野课堂形式。此外还要强化田野课堂教学与校内学生学术训练和社会实践项目的有机结合,深化与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制度政策的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