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丨冯仕政:在实干和实践中培养人才——田野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3-06-28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都应当萦绕于怀和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总的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在中心内容上必须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在基本方略上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位一体,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具体到每个学科,则又需要结合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方案。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是适应人类社会现代化需要的产物。立足真实、鲜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去观察、把握和建设社会,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和精神气质。相应地,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实践品格,进一步增强实践意识,主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当前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中国社会学更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在陕北公学最初拟开办的六大教学门类中,第一个即是“社会学系”。尽管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陕北公学改变办学性质,由国民教育转为干部培训,不再按计划中的普通大学模式设置专业和系科,但仍然开设了大量社会学性质的课程,或开展了大量社会学性质的教学内容。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同样继承和发扬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大致可以说,相对于通常以学者著述形态出现的理论里的社会学、文字里的社会学、书斋里的社会学、精英里的社会学,基于陕北公学传统而来的社会学更多地属于革命中的社会学、行动中的社会学、田野中的社会学和群众中的社会学。这样一种形态的社会学,尽管因其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文字表述而不易在大学里传授,却着实而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学的实践品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此后,李景汉、吴景超、陈达、全慰天、陈文仙、戴世光等民国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也陆续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内容。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郑杭生、刘铮、邬沧萍等先生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恢复重建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老年学等多个社会学二级学科或方向。经过一代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办学方向,始终注意结合国家需要和学科属性,有机融合陕北公学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国社会学遗产,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其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个基本特色就是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和田野教学。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就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抽样问卷调查和蹲点个案调查。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经受着高度开放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的洗礼,从而深刻地领会到社会学独特的魅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酸甜苦辣的印象;而通过教学过程中时刻发生的、“真刀真枪”的互动和合作,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年级之间也结下非常密切的关系,不期然间为学院、学科和学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资本”。
在总结多年实践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17年正式提出“田野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想。 所谓“田野课堂”,核心理念是打破“田野”与“课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离和樊篱,按照“田野进课堂、课堂进田野,田野与课堂有机翻转”的思路,一面让学生走进实际、贴近百姓,在火热的生活中感悟和掌握专业知识,一面把一线工作者请进课堂,让教师、学生与一线工作者面对面切磋,在开放和真实的环境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田野课堂,我们希望同时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决断力和完成力。其中,判断力是在茫茫世界中能够抓得住关键、拎得清逻辑;决断力是在矛盾纠结中能够下得了决心、拿得出办法;完成力则是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总得好流程、捏得准分寸。
实施“田野课堂”教学,中心任务是打破以往那种封闭性、内演性、松散性、静态性的教学模式,而打造一种开放性、临床性、集成性、穿梭性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说,“田野课堂”教学不是关起门来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逻辑往下演绎的教学,而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中进行的、随时可能接受“临床”检验的教学;不是各种教学要素和环节的衔接十分松散和缓慢的教学,而是各种教学要素和环节在一个有限的时空内高度集成、高速往返穿梭的教学。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办法是“五实相生”。
所谓“五实相生”,一是实境教学,即在实际情境中展开教学,让学生进入实际场景中接受情操、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只有观察和参与实际社会过程,学生才能对社会机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更深刻的洞察。 二是实战课堂,即在特定课堂上,让教师、学生和一线工作者三方围绕特定问题展开实打实地交流和交锋,现场拉练各方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是实务课程,即脱虚向实,请一线工作者进学校开设与自身工作和社会现实有紧密联系的课程或讲座,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与实务课程、专业内容与实务内容的配比。 四是实见成果,即为了避免学生在“田野课堂”教学中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要求学习必须有实际可见的成果,以便监督检查和对照反思,通过实实在在的成果驱动“田野课堂”走深走实。当然,实见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工作建议,或者社会试验,等等,因势制宜,不强求一律。 五是实作友圈,就是通过“田野课堂”将参与其中的各方人员和人群首先是连结起来、其次是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朋友圈,增益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连结和团结,除了学校内部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之间,也包括学校与教学基地之间、教学基地与教学基地之间。
表面上看,“田野课堂”教学似乎只是以往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加强版。而事实上,它是对社会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科研、行动、学科、社会等各种要素,以及课堂课程、实习实践、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再造和重组。 它希望通过对教学要素和环节的重新梳理、重新连接、重新整合,刷新人才培养逻辑和流程,实现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性改革。其工作要领,具体来说,就是“四结合六循环”,即促进生产力建设与生产关系建设、能力建设与团队建设、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社会建设四大结合,打通校园与社会、教学与科研、教育与实践、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六大循环。
从2018年开始,学院系统地组建了若干个“田野课堂”教学基地,为大规模地开展“田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期间不断受到疫情干扰,但学院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推动“田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前进。目前,“田野课堂”教学已经实现对学校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的覆盖和贯通,合作田野点和研究主题、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旨在建成“多学科协同、本硕博贯通”的全校级教育教学实践项目和全国性综合调研教学品牌。
希望这个平台能够记录下来田野课堂教学的发展、改革和进步,也能记录下来人大学子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的成长与观察。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冯仕政)